新闻动态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动态

尿素是如何被作物吸收的

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/3/19 16:37:47

  尿素含氮大于46%,是目前生产上最为常用的优质氮素化肥,但尿素施入土壤后的利用率通常只有40%左右。尿素是分子态氮肥,作物不能直接大量吸收,必须施入土壤后,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(也就是常说的铵态氮肥),作物才可以大量吸收利用。

  以下是详细过程及影响因素:

  1、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

  尿素(CO(NH₂)₂)作为有机化合物,本身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,必须通过以下步骤转化为无机氮形式:

  (1)水解作用(脲酶催化)

  过程:土壤中的脲酶(由微生物分泌)将尿素分解为碳酸铵((NH₄)₂CO₃),随后进一步分解为氨(NH₃)和二氧化碳(CO₂),这个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,会伴随温度的降低,这也是出苗水不带尿素的原因。

  反应式:CO(NH₂)₂ + 2H₂O → (NH₄)₂CO₃ → 2NH₃↑ + CO₂↑ + H₂O

  关键因素:土壤湿度、温度(25–30℃最适)、pH值(中性至微碱性促进脲酶活性)。氨易挥发,尤其在高温、高pH或土壤表面撒施时,导致氮损失。

  (2)硝化作用

  铵(NH₄⁺)转化为硝酸盐(NO₃⁻):在好氧条件下,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分两步将铵氧化:

  亚硝化作用:亚硝化细菌将 NH₄⁺ 转化为亚硝酸盐(NO₂⁻)。

  硝化作用:硝化细菌将 NO₂⁻ 转化为硝酸盐(NO₃⁻)。

  反应式: 2NH₄⁺ + 3O₂ → 2NO₂⁻ + 4H⁺ + 2H₂O 2NO₂⁻ + O₂ → 2NO₃⁻ 关键因素: 需充足氧气(旱地土壤更易发生)、中性pH(6.5–7.5)、温度(25–35℃)。硝酸盐易随水流失(淋溶)或在淹水土壤中反硝化损失(生成N₂O或N₂)。

  2、作物对氮的吸收

  植物通过根系主动吸收两种无机氮形式:铵态氮(NH₄⁺)和硝态氮(NO₃⁻)。

  (1)吸收机制 主动运输:根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消耗能量(ATP)吸收 NH₄⁺ 和 NO₃⁻。吸收部位:根尖的根毛区。

  (2)作物偏好 旱地作物(如小麦、玉米):偏好硝态氮(NO₃⁻)。水生作物(如水稻):偏好铵态氮(NH₄⁺),因淹水土壤中硝化作用受抑制。部分作物(如番茄)可同时吸收两种形态,但过量铵态氮可能导致根系酸中毒。

  3、影响尿素吸收效率的因素

  (1)土壤条件 pH值:碱性土壤促进氨挥发,酸性土壤抑制硝化作用。水分:干旱减缓水解,积水促进反硝化。温度:低温(<10℃)显著延缓脲酶活性和硝化速率。

  (2)施肥方式 深施覆土:减少氨挥发,提高氮利用率。分次施用:避免一次过量导致淋溶损失。配合抑制剂:添加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,延缓转化过程。

  (3)微生物活动 脲酶和硝化细菌的丰度直接影响转化速度。有机质丰富的土壤通常微生物活性更高。

  4、总结流程

  尿素施用 → 水解为铵 → 硝化为硝酸盐 → 植物吸收(NH₄⁺/NO₃⁻)

  整个过程通常需 3–7天(受环境条件影响),合理管理可提升氮利用率至 50–70%,减少环境污染。

  通过优化施肥策略(如深施、分次施、配合抑制剂),可显著提高尿素的有效性,满足作物需氮关键期的营养需求。

版权所有 不得抄袭 石家庄市藁城区金禾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 
电话:400-030-1218 地址:藁城市南孟镇韩家洼村 
 本站由【蓝点网络】设计制作